本文转自:劳动报股票配资十大平台
在民办高校做“不一样”的教育
——记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杉达学院副校长陈瑛
张弘
上海市今年隆重表彰168名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上海杉达学院副校长陈瑛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
回溯陈瑛的职业生涯——199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启教研生涯,2014年转战杉达学院,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到院长,再到2023年9月肩负起副校长重任,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直至此次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每一项荣誉都铭刻着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贡献。
抉择:从顶尖医学院
到民办高校的“冒险”
2013年夏,刚结束斯坦福大学访学的陈瑛,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留在顶尖的上海交大医学院,还是接受上海杉达学院时任校领导的邀请,出任民办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其中的差距和挑战显而易见。
“人需要一些理想。”陈瑛坦言,最终打动她的是时任校长的一句话:“交大的学生闭着眼也有好的未来,杉达的学生更需要好老师指引,来民办高校做‘不一样的教育’,帮学生们‘往上走几步’。”带着激情与一丝担忧,已届中年的陈瑛,毅然踏上这片充满未知的“冒险”之地。
挑战接踵而至。上任伊始,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陈瑛得知不少学生反映大学物理课听不懂,学生考试不及格的比例比较高。听到意见后,陈瑛去听了一堂课,上这门课的老师是交大的退休老教授,陈瑛觉得教授讲得很好,但为什么学生不买账?
“我不是头铁的人,容易转弯。”陈瑛笑道。她敏锐洞察症结: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学生在学习特点与培养方向上存在差异,若采用同样的课本、教案,可能他们难以学通、学好。
在学院领导支持下,陈瑛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评估,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大学物理教学中减少推导内容,重点放在实际运用上,考题更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把题目放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改革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难度有了一定幅度下降,但学生掌握了企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一门门课程陆续改革,目前学院大部分课程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挂钩,更符合杉达的实际情况。
创新:产教融合
架起一座金桥
面对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对人才的渴求,陈瑛意识到,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不适合杉达,无论是为了学校发展,还是为了学生前程,必须要推动学院与产业深度融合。
这并非是陈瑛的个人发现,其实早在她入职之前,学院就一直在推动此项工作,只是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进展缓慢,为了能和一家金融服务公司负责人见面,学院领导甚至在公司门房枯坐两小时,好说歹说才说服对方同意让一位学生来实习。
为了学校、学生的发展,此前十多年一直埋头研究的陈瑛也跟随前辈走进企业、听取意见和要求。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很多大学生连英文邮件都不会写。陈瑛以此为契机改革科技英语课:聘请企业推荐的外教,课程内容完全实战化。面对全新的英文授课方式,学生哗然表示压力很大。陈瑛与学院领导顶住压力,一对一与学生沟通说服了大家,最终,学生能力获得企业认可,与企业开启了长期合作通道。
更大的突破在于与行业巨头的携手。2016年,华为高管来访,陈瑛精准定位:杉达学生或许难以服务于华为技术的底层架构,但可以胜任应用开发。理念的高度契合促成了实质性合作,2018年1月,“杉达—华为ICT学院”挂牌成立,将华为的前沿技术课程融入本科教学。并持续成立了商汤AI产业学院、中软国际数字化产业学院和上海大数据股份数据治理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平台。
华为鸿蒙系统推出后,陈瑛立即推动学院开设鸿蒙应用开发课程。没有教材,老师就紧跟华为官网,周末官网更新,周一老师便将最新内容融入教学。这个“边学边教、教案常新”的独特班级,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人才,所开发的教材最后被华为培训中心采纳使用。“我们的学生也许进不了华为,但在其伙伴圈里备受认可。”陈瑛欣慰地说。2021年,杉达校长陈以一率队访问华为松山湖基地,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2025年,双方在国际教育领域又开展了进一步合作。
陈瑛还前瞻性地推动面向全校的《集成电路产业应用》《开源技术创新应用》微专业建设,其中集成电路微专业获批市级建设点,开源技术微专业得到了开放原子基金会和上海市开源协会等业内专家认可。
“‘以需导教,融企入育’是我们的核心理念。”陈瑛总结道。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以需导教,融企入育”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路径创设与实践》课题,荣获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年来,杉达学子在华为ICT大赛中屡获上海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数百名学生通过华为初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级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2024年,学校在全国350余所华为ICT合作本科院校中位居第八;由陈瑛负责申报并成功验收的“现代智慧服务产业学院”,成为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初心:三尺讲台上的
坚守与光芒
即使课程改革卓有成效,陈瑛心中也始终绷着一根弦:“家长付出高昂学费,四年后孩子能否成为企业欢迎的劳动者?能否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寝食难安。
一位“刺头”学生给了她启示。这名学生在《数据结构》课上频频挑战她,陈瑛没有压制,反而鼓励他证明自己。她发现,学生看似“钻牛角尖”的背后是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实践转化能力。后来,这名学生成为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元老,自豪地告诉陈老师:公司里的博士“写写画画”,但他能把博士们的方案写成代码、变成产品。这个学生让陈瑛看到了杉达学子的闪光点,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我是一名教师,首要职责是好好上课,传授知识。”在学生们眼中,陈院长既是平易近人的引路人,也是治学严谨的“严师”。她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总是巧妙融入前沿科技;她善用案例、代码演示化解知识艰深;她大力鼓励并亲自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双创和科研项目,带领学生昼夜奋战攻克数据库难题。
付出终有回报:学院毕业生成为市场“香饽饽”,就业率近95%,行业相关就业率近80%,真正实现了“培养企业欢迎、家长放心、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担任副校长后,陈瑛肩上的担子更重。她不仅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还勇挑申报硕士点的重任。2025年,上海杉达学院成功获批成为教育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一历史性突破,使其在全国392所民办本科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几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之一。
在杉达这个民办教育大舞台上,陈瑛以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践行了“不一样的教育”。回望来路,她感慨道:“我们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股票配资十大平台,其实不断在挑战传统教学模式,阻力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学校董事长、校长、教务处等的全力支持,这个支持不单单是口头的,而是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调整和政策导向支持。同时,改革会让一线老师离开‘舒适区’,会让学生不适应,我们得到了从学院书记到辅导员团队的全力配合,组织研讨、访企拓岗、一对一谈心,甚至学工团队同步加入我们的改革团队。成功属于所有杉达人。”文/张弘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